伴随着国家新基建发展的时代潮流日益强劲,双高建设发展需要,为了更好的发挥专业群优势,2020年学校将原智能制造技术学院的电子应用技术专业、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和原信息工程学院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进行整合,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物联网工程学院应运而生。
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致力于培养肩负社会责任感,富有创新与开拓精神,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工程实践能力突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
一是夯实基层党建工作,强化政治建设推动学院发展。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以党的二十大、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强和改进党总支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围绕学院教育教学中心工作,探索和完善学院办学管理机制、为全面提高学院教育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政治基础。二是持续强化理论武装,切实增强理想信念。开展常态化学习,有序开展党总支领导班子理论学习会、主题党日活动、联系校领导讲党课、党政班子及支部书记讲党课、集中开展政治学习。三是强化组织建设,抓好党建常规工作。继续推行“四横四纵”党员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体系,着力提高党员质量。同时,扎实做好党员12371信息库的建设工作,认真做好党费的收缴、管理和使用工作。四是强化党员素质建设,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员的先进性、纯洁性教育,形成“关键岗位有党员,困难面前有党员,突击攻关有党员”的局面。今年,学院党总支荣获“先进党组织”荣誉称号、多名教师获得“优先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五是强化党风廉政建设,抓好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提高监督工作力度,持续深化全面从严治党。通过廉政讲座、专题党课、政策学习等方式,将党风廉政建设贯穿于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等各方面,开展“以案四说”“以案四改”警示教育活动;坚持民主集中制,重要工作、重大事项、重要决定集体研究决定,并接受群众监督;组织教师开展师德师风专题学习,强化立德树人意识。
二、教育教学
一是整合学院资源,保障新专业建设。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调配资源开展实验实训室与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新专业-工业互联网技术专业高质量发展。二是组建专业团队,开展本科层次专业申报工作。组织成立了本科层次专业申报工作小组,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形成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升本申报材料。三是利用行业企业资源,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召开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年会,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就人才培养模式、校企融合课程资源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问题进行研讨。四是对接本科院校,探索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模式。联合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开展物联网工程本科专业办学,就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问题进行对接、整合。五是推进中高职衔接教育工作,提升育人水平。与重庆酉阳职教中心开展“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三・二分段制”中高职衔接教育合作,共同制定人培方案;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迎来重庆轻工业校第一批3+2转段考试成功升学的学生。六是积极筹备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推进国际化合作办学。与西班牙埃斯特雷马杜拉大学筹备开办“应用电子技术”中西合作班,已共同完成项目申报方案和人培方案的制定。
加强师资建设,提升能力,凝聚学院教师队伍之“力量”。一是选派教师参加培训,提升教师能力。学院共选派教师参加各类培训89人/次,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二是组织教师参加竞赛,培养“教练型”名师。学院教师团队在重庆市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荣获“二等奖”,第十七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职工组)荣获市赛“铜奖”。三是组织教师开展社会实践,帮助教师了解行业企业现状。组织教师前往徐工汉云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桑德科技(重庆)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社会实践。四是基于师资能力的提升产出了一系列高水平科研成果。学院教师共发表高水平论文5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立项市级及以上科研项目5项,立项市级教改重点项目1项。
优化教学管理,推进学院教育教学服务之“质量”。一是开展针对性指导,强化教学管理与检查。学院各教研室定期组织教研活动,指导教师开展专业备课,此外,学院教学督导加强教师课堂教学规范化的监督和指导,保证教学质量。二是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完善教育平台管理系统和信息化教学平台。通过信息化实现学院优质教学资源的动态整合与共享。
整合行业资源,产教融合,提升学院软、硬件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之“水平”。深化教学改革,推进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一是挖掘适合学院专业特色的在线课程和教材资源。学院组织建设的在线开放课程《电工技术》立项市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此外,《计算机编程及应用》等7门在线开放课程今年全部完成上线运行。学院教师团队出版专业教材2部、新形态教材4部,与江苏徐工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并出版1+X证书培训系列教材1本。二是课程思政工作持续推进。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立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互联网管理系统开发》等4门专业课程立项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产出优秀课程思政案例5个,教师参加课程思政考核评价设计比赛获奖3项。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一是加强工学结合,开展实训基地建设。由学院牵头校企共建的海尔智慧家居物联网实训基地、5G+工业互联网生产实习基地正式启用。此外,完成了“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仿真实验室”、“工业互联网数据采集实训室”、“智能电子产品创新设计实训室”、“物联网创新应用设计实验室”、“FPGA创新实验室”5个实验实训室的建设工作。二是围绕专业特色,开展科研平台建设。建成以EMC、EMI检测为主的科研平台-“电子产品智能检测与调试实验室”。三是联合行业企业,开展各类基地申报建设工作。与越疆、徐工、重庆物协联合申报工信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目前进入答辩阶段。联合北京华航唯实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浪潮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申报获批工业和信息化重点领域产业人才基地。联合百度、北京云道智造申报教育部高校学生司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联合东软、中慧云启申报重庆市人社局市级竞赛选拔集训基地。
三、人才培养
一是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坚持辅导员周工作例会制度,定期开展辅导员交流、培训,实施辅导员“四深入”工作制度,完善辅导员考核制度,提高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二是严格按照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开展学生管理工作。规范开展学生宿舍及班级管理、奖助学金评定、团学干部选拔、优秀学生评选推荐等工作。三是进一步做好招生就业工作。制定二级学院党政领导、专任教师、辅导员协同推进的就业工作方案,加强招生工作人员业务培训,鼓励领导和教师深入招生一线做好招生宣传工作,提高生源质量,扩大招生区域。四是加强学生安全教育,确保学生安全稳定。通过组织学生参与防灾演练、举办安全讲座、开展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开展学生安全教育,切实维护学校的安全和稳定。五是重视学生心理教育,高度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在心理普查测试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一对一谈心谈话,及时给予心理疏导教育;此外,组织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树立积极、阳光心态;建立重点人群心理档案和防控体系,有效防止学生极端心理事件发生。六是组织开展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组织学院青年深入基层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通过参观红色基地、关爱留守儿童、讲述红色故事等方式知晓国情民情,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磨练自我意志,树立基层服务意识。


聚焦专业内涵,创新实干,增强学院人才培养之“成效”。一是整合学院资源,保障新专业建设。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调配资源开展实验实训室与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新专业-工业互联网技术专业高质量发展。二是组建专业团队,开展本科层次专业申报工作。组织成立了本科层次专业申报工作小组,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形成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升本申报材料。三是利用行业企业资源,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召开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年会,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就人才培养模式、校企融合课程资源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问题进行研讨。四是对接本科院校,探索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模式。联合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开展物联网工程本科专业办学,就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问题进行对接、整合。五是推进中高职衔接教育工作,提升育人水平。与重庆酉阳职教中心开展“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三・二分段制”中高职衔接教育合作,共同制定人培方案;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迎来重庆轻工业校第一批3+2转段考试成功升学的学生。六是积极筹备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推进国际化合作办学。与西班牙埃斯特雷马杜拉大学筹备开办“应用电子技术”中西合作班,已共同完成项目申报方案和人培方案的制定。
四、技能赛事
一是2022年学院学生团队参加全国技能大赛“嵌入式技术应用开发”(高职组)赛项获得二等奖;2023年学院学生团队参加全国技能大赛“嵌入式技术应用开发”(高职组)赛项获得一等奖,2022年在“机器视觉系统应用”赛项中获得三等奖。二是学院于2022年成功承办“巴渝工匠”杯重庆市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竞赛、全国电子信息行业新技术应用赛项、振兴杯3个赛项,共计5个赛项。学院学生团队在三年内各级各类赛项中取得优异成绩,共取得市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十余项、三等奖5项、优胜奖十余项。三是组织学生团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截止2023年上半年,学院学生团队在“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市赛中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市赛中取得金奖2项、银奖1项、铜奖1项。


五、学生工作
一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依托“抗疫故事”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二是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开展辅导员交流、培训,实施辅导员“四深入”工作制度,提高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三是严格按照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加强安全管理。规范宿舍及班级管理、奖助学金评定、团学干部选拔、优秀学生评选推荐等工作。四是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二级学院党政领导讲形势政策课。加强网络阵地管理,做好重要节点、重点群体舆情监测与保障。五是进一步做好招生就业工作。制定学院党政领导、专任教师、辅导员协同推进的就业工作方案,增强就业工作队伍积极性。六是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有针对性的谈心谈话,建立心理档案和重点人群防控制度。七是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类活动。截止2023年上半年,学院学生获市级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二等奖各1项。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市级金奖、银奖和铜奖各1项。八是成立学院校友会,通过挖掘优秀校友资源,加强与校友的交流和联络。
六、社会服务与培训
一是紧跟行业企业发展趋势,积极推进1+X证书试点工作。目前,学院共申报工业互联网实施与运维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传感网应用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JavaWeb应用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移动应用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以及嵌入式边缘计算软硬件开发(中级)5本证书试点。今年试点考生人数共计303人。二是发挥专业特色优势,开展1+X证书师资培训服务。联合徐工汉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工业互联网实施与运维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师资培训与考评员认定工作;与百科荣创(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开展1+X嵌入式边缘计算软硬件开发职业技能师资培训。三是落实国家对教师精准培训要求,积极申报国培项目。申报“重庆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课程实施能力提升”中、高职国培项目各1项。四是利用专业师资,积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组织专任教师作为评审专家利用专业技术能力完成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2022年渝北区37家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认定工作,以及2022年市级重点专项资金申报项目共17项的评审工作,项目包含集成电路产业、智能制造和智慧园区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等三个方向。
学院物联网及人工智能研究团队研究了“1+2+N”的建设模式,即“1”为一个园区管理中心,作为整个信息系统的建设展示中心和园区调度中心;“2”为园区管理平台和园区服务平台两个核心模块,作为整个园区管理和服务的系统中心;“N”是指支撑两个模块正常运行的重要应用支撑系统,包括支撑两个平台的各项硬件设施改造系统和支撑各项应用使用的软件支撑系统。研发了《面向智慧工业园区应用的大数据柔性基础支撑平台》,并获得软件著作权。目前该平台已经在空港工业园、南川工业园区水江化工产业园、江津工业园转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