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他山之石> 正文

知行并进 智造未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双高”建设谱新篇

作者:孙晓瑨 陈 翼 时间:2020-07-13点击数量: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2020年06月24日第8版:教育展台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全国智能制造名城、产城融合示范区——常州。学校秉承“以人为本,崇尚技术,开放共享,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根植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积极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办专业 强服务 育人才

一是“聚焦智造、根植产业”办专业。学校聚焦智能制造技术,主动对接江苏省及常州市智能数控和机器人等重点产业链,形成了“装备制造业类专业为主体、制造业服务类专业为支撑”的特色鲜明的专业格局,现有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5个、央财重点支持建设专业2个、国家教育部门全国职业院校装备制造类示范专业点2个、全国机械行业特色专业4个,其中工业机器人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综合实力处于全国前列,是常州及江苏地区装备制造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二是“内园外站、产教融合”强服务。学校联合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共同组建校企合作理事会,下设区域合作委员会、专门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校内建“产教园”,校外设“工作站”。依托“内园外站”校企合作平台,整合校内外优质办学资源,构建了“四方三层、内园外站、共建共赢”校企合作模式。牵头成立了5个职教集团、联盟,建立398家校外实训基地、11个“厂中校”、38个“双师”基地。

学校打造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科研与社会服务体系,现有国家级别平台1个、省级平台9个、市级平台10个。学校获评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省知识产权工作先进集体、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三是“德技并修、校企协同”育人才。学校以素质与能力融合培养为路径,形成了基于全人格育人理念的课程教学模式。学校获国家级别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3项。学校主持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其中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通过国家教育部门验收,工业设计、机械产品检测检验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获国家教育部门立项,学生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项41项。毕业生就业质量优良,年终就业率均保持在98.5%以上,就业满意度和薪资水平居全国骨干院校前列。

学校以“知行并进,智造未来”为发展愿景,形成四大双高建设“看点”。

看模式 看集群 看平台 看服务

一看模式:“三合一、全过程”打造智造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重构人才培养新生态,创新“立德与强技目标合一、学生与员工身份合一、学习与劳动项目合一、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育训模式改革。营造“知行·智汇”学校文化,共建岗位实境的智慧教学空间,打造跨专业跨课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推进“三教改革”,建立全过程显性考核体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推行“标准主导、品牌塑造”建设计划,践行“1+X”证书制度。主持研制智能制造专业群相关标准,开发资源培训包,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品牌基地,探索多元人才培养路径,成为智造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二看集群:“智能制造专业集群”引领高水平特色内涵发展。围绕智能制造产业链、技术链、创新链、人才链,融合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技术,建立调优、调高、调宽专业群建设机制,着力打造对接智能制造产业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环节的智能制造专业集群,支撑和引领区域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以工业机器人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高水平专业群为示范引领,编制工业机器人技术等国家专业标准,带动智能制造专业集群的特色化发展、高质量发展,努力建成全国乃至国际知名的高水平专业群。

三看平台:“智能制造产教园”构筑产教深度融合共同体。打造“智能制造产教园”。政行校企共建“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工业中心”和“共享工厂”,汇聚国内外智能制造技术领域知名企业,建设一批应用技术中心和“i创”创客空间,成为资源集聚的磁场、技术积累的引擎、创新创业的平台、文化传承的沃土、教师发展的熔炉、人才培养的阵地;构建“人才共育、基地共建、人员互聘、信息共享、协作服务、文化交融”运行机制,实施“一群一行业、一专一名企、一师一方案、一生一专项”“四位一体”产教融合实践模式,建成集成化产教融合服务新生态,成为全国智能制造领域产教深度融合的标杆。

四看服务:“技术超市”催生智造技术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构建服务供给与转化“项目库”,提供“菜单式”技术服务。建立国家级别技术转移中心、教师培训基地,组建“跨界混编”科技创新服务团队,设立一批示范智能工程,助力常州特色小镇建设;成立常州机电技师学院,面向企业员工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建设社区教育“大学堂”,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知行并进,智造未来”,是学校站在“双高计划”开端的历史时刻,继承传统、开创未来所作出的关键定位。学校将建设“智慧教伴+智慧学伴+智慧伙伴”的智慧校园,为新时代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常机电”方案,建成位居全国前列的高水平高职学校。

(孙晓瑨 陈 翼)